区块链研究报告:应用场景已涉及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跨境支付等
“提前布局区块链等战略性前沿技术,已成为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大任务之一。 ”4月14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正式发布《中国区块链金融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截至 2019年7月,全球公开区块链专利的申请数量达1.8万。其中,中国在专利申请方面占比超过半数,是美国专利申请数量的三倍,但大多处于审查阶段,授权专利多为实用型、边缘性技术的专利,底层技术创新仍待提升。
“金融已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探索的重点领域。”《报告》援引国际数据公司测算数据, 2019年全球区块链应用支出预计为27亿美元,同比增长80%,2023年全球区块链支出金额将达159亿美元,并在2018—2023年的五年预测期内实现60.2%的年复合增长率。其中,银行业将引领预测期内全球区块链支出,占比约30%。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探索日渐增多,如支付及清结算、贸易金融、证券交易等金融场景的应用,部分应用项目已开始从概念验证迈向生产实践。对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应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金融管理部门态度相对积极,着力推动其在金融监管、证券结算、跨境支付等方 面应用的研究或试验。
就中国当前的实际应用情况而言,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非币应用主要用于实现三类功能:
一是金融相关信息的存证、溯源、共享、核对等信息存储传输类功能;
二是积分及其系统内通兑通换等附带一定价值传递的功能;
三是基于可被多方形式验证的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功能。
同时,金融相关的探索实践也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不面向具体业务,而是侧重于实现区块链某种功能的应用探索,如金融合同存证、积分等;
二是紧密结合业务,以满足具体业务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探索,如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等;
三是对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的应用探索,以及基于底层平台开展的生态探索。
总体上看,区块链技术比较适用于存在多方交易且信任基础较弱的特定金融场景,其分布式架构、块链式结构、共识机制、时间戳等技术安排有助于提升链上信息的篡改难度和可追溯性、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与加密技术的结合有助于提升隐私保护力度、降低数据泄露风险,而 P2P 网络的运用有助于在分布式环境下实现高效协同,智能合约的引入则有助于实现复杂业务流程的自动执行,可用于融资、保险科技、跨境支付、资产证券化、金融监管等场景,增加信息可信度、缓解重复交易,提高相关参与方信息交流积极性和业务处理效率,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当前,区块链在我国金融领域应用已初具条件,部分概念验证应用已催生一 定规模的商用产品,在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保险科技、跨境支付、资产证券化等场景中已形成了一些落地案例。”《报告》中透露,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牵头发起、建设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金融平台,截至 2019 年8 月,已有近 30 家银行 500 余家网点业务上链运行,业务量超 500 亿元人民币,有效提高了贸易融资效率;国家外汇管理局应用区块链技术建设了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跨境贸易融资困难,截至 2019 年 10 月底,已累计完成应收账款融资 6370 笔,放款金额超过 400 亿元,服务企业共计 1262 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约 70%。
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如技术层面尚难以兼顾部分金融场景对安全、功能和性能的要求;治理层面需进一步完善监管、标准、人才等有关安排;业务层面尚存模糊地带且应用创新缺少权威第三方评估。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报告》给出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在政策监管层面加强研究跟踪,立规制促合规;在行业组织层面搭建平台桥梁,研标准聚合力;在从业机构层面:探索核心技术,抓应用推场景。
《报告》同时精选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保险科技、跨境支付、资产证券化等场景以及部分底层平台相关的实践案例进行编录,包括博雅正链、度小满金融、趣链、京东区块链、区块链服务网络、万向、FISCO BCOS、腾讯、壹账链、蚂蚁区块链、中钞等企业和机构的底层平台案例解析。
互金协会表示,《报告》旨在为政产学研用各界提供研究资料和实践参考,引导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合规安全应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助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